92报告网 >总结报告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5篇

教案在制订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制定教案是为了帮助我们分析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2报告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篇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常州外国语学校     徐发琴

一、教学目标:

1、 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内容

2、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欣赏自然景物的美,领会作者蕴含其间的美好感情。

4、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能把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

5 学习仔细观察景物,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特征作细致描写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2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更是大自然的杰作。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作品。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教案设计参考:

?春》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3、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

1、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 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并配背景音乐)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这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真令人心旷神怡;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并学习朗读技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任凭想象的翅膀在春的田野上自由飞翔,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拥抱美丽的春天。)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朗读形式多样,学生或老师点评)

三、精读赏析

1、作者锤炼词语功力深厚,文中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仔细品味。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可用投影显示春景画面)

(学生精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2、 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

3、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1、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五、语文活动:朗读比赛

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三峡》

学习目标: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通过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学习:

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 是啊,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郦道元,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2、 学生简介作者和《水经注》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 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三、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四、 试做导游

1、 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 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 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老师评价)

五、 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2、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组织学生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一)、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投影出示问题: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二)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学生课外自找描写冬景的诗文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夏》

学习目标:

1、 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3、利用网络、图书馆自主查寻收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更多地了解夏天。

学习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出示有关“夏”的诗文。如王维的《苦行》、白居易的《观刈麦》,请同学描述诗人眼中的“夏”。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及文中作者的感情,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 或 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细读赏析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一读,读准字音(画出难读的字);二读,读准节奏;三读,捕捉画面;四读,读出氛围和感情;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四、品味美点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采用合作学习)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 用网络、图书馆自主查寻收集有关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3、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理想中的。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篇2

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6  ÷  3  =   □

2、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3 3 × (  )             47 >  (  ) × 6         (  )  × 8 

2、计算:

8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    ÷  7 = (  )…………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篇3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五)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 ÷ 6 = 5 (组)………………2人

学生2,笔算:                       5

6 /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教材p56第2、3题。

教学反思: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六)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篇4

一、 有余数除法各部分名称

9     .….. (           )              验算:

(     ) .…..2    2  0     .….. (           )

1  8      .….. (            )

2      .….. (            )

验算方法小结:

二、 计算下面各题

30÷5=       31÷ 5=         32÷5       33 ÷5=    34 ÷5=

35 ÷5=     36 ÷5=        37÷ 5=    38 ÷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   )=(     )……3

(   ) ÷ 8  =(   )  ……(   )

四、解决问题:

?四边形》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一、二年级的数学课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初步认识了角,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角的一些基本的特征。此外,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家长的指导下或通过自己阅读课外书,对四边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开始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前,对学生做了学前的测试,内容是对四边形的认识,形式是学生举手反馈,时间约5分钟。测试的结果为:一班,共48人,二班,共46人,其中一班有30人,二班有20人知道: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并能比较准确地辨认出四边形、梯形。

因此,在教学第三单元的知识时,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鲜明、生动和形象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六、单元评价要点

1、辨别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8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备注

四边形

例1

例2 1、 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3、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4、 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1

平行四边形 1、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 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 进一步培养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周长

例1

1、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1

周长

例2

例3 1、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 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

估计

例4

例5 1、初步学会估量物体的长度。

2、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培养正确的长度观念。 1

单元测试 1

测试情况反馈 1

合     计 8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篇5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的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5篇

九年级上册体育教学工作计划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

四年级教案参考5篇

四年级认识角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鄂三年级上册教案模板7篇

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案6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体育教案6篇

湘版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602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